浙江省成人高考高起點《歷史》考前章節練習-簡答題發表時間:2018-04-23 00:00作者:寧波明日專修學校 簡述唐朝實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 唐初統治者繼續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。唐的均田制規定,每個十八歲以上的男子受田一百畝。其中二十畝可以傳給子孫,叫作“永業田”;八十畝歸農民使用,死了以后由政府收回,叫作“口分田”。唐朝的租庸調制規定,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谷物二石,叫作“租”;納絹二丈或布二丈四尺,叫作“調”;服搖役二十天,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,叫作“庸”。唐朝的庸不再規定年齡限制。 均田制使農民得到一定土地;租庸調制,特別是納絹代役,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。這些在客觀上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。 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不觸動地主階級的利益,地主的田地保留不動。貴族和官僚可以按照等級占有永業田,都不納租調,不服搖役。 簡述兩稅法實行的原因、內容和效果 原因: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,唐朝中期,土地買賣頻繁,大量的口分田也被買賣。農民失去土地,還要承擔賦稅,被迫逃亡。長安、洛陽一帶,布滿了貴族、官僚的莊園。到唐朝后期,土地兼并更加嚴重。政府手里又缺乏可以直接支配的土地,不能繼續實行授田。均田制破壞了,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,國家的財政收入相應地大為減少。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,780年,唐政府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,實行了兩稅法。兩稅法主要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,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。這就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,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化。兩稅法開始實行的時候,唐政府的收入增多。但是地主階級千方百計把新增加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,農民受到的剝削仍然很重。 簡述趙州橋的特點 A.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。橋的大拱兩端上方各有兩個小拱,可減輕橋身重量對橋基的壓力。遇洪水,可增加排水量,減弱激流對橋身的沖擊。 B.形狀美觀,橋欄板上的花紋,生動活潑。 C.橋身堅固,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。 更多考試試題、模擬題、歷年真題可進入我們 寧波鄞州明日專修學校 http://www.nbmrxx.com,進行了解。關注寧波鄞州明日專修學校,讓您在學歷路上不走彎路。 相關資訊
|
|